三个“忘记”更快乐
忘记年龄。从心理学上来说,怕老和怕死紧密相连,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。但我们缺少死亡教育,多数人无法正确面对死亡。儿女们应该多关心、多观察老人的情绪;社会也应建立一种支持体系,让老人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。忘记自己的年龄,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。
忘记怨恨。不要总回忆过去的仇怨和坎坷。这一辈的老人可以说经历过很多苦难,但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计较和纠结,因为它们和如今幸福的生活比起来都微不足道。
忘记欲望。适度的欲望可以督促人努力奋斗,但这多针对于年轻人。步入老年,工作上已退到二线,生活上节奏减慢,收入也会减少,因此,需要在追逐欲望和知足常乐间,找到一种平衡。把目光多放在已得到的事物上,少去和他人攀比。
四“老”陪伴不空虚
有个老伴。俗话说“少年夫妻老来伴”,美国研究发现,伴侣和婚姻生活对老年人健康意义非凡。如果夫妻间经常散步、谈心、闲庭憩坐,往往会勾起美好回忆,使双方心理年龄年轻化。
有个老友。人是社会性角色,需要有朋友、圈子做支持。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林恩·伊莱斯研究发现,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老人,死亡率降低22%,平均延寿7年。
有个老窝。家给人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,人老了更需要这种归属感。不少儿女在外工作把父母接了过去,但陌生的环境会让老人感到孤独。这种情况下,儿女更应该多和父母交流,抽空带他们转转,熟悉下周边环境,提升安全感,为他们交朋友牵线。
有点老底。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很多老人并没有为晚年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。如今“421”型家庭的增多,传统的养老观念也需要升级,老人应该为养老提前储蓄,要有理财意识。
记住五“要”显年轻
要学。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听、说、读、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,并且接触新的知识,比如学习一门外语、摄影、音乐等,都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等认知障碍性疾病。
要动。对老年人来说,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坚持下去最重要,推荐步行、慢跑、游泳、太极拳、经络拍打操等“慢运动”。每周运动3~5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每周不少于150分钟。
要笑。研究发现,每天大笑1次具有抗击心理衰老的功效。哪怕回想大笑场面,也能使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别降低39%和70%。老人可以多看看相声、小品,和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接触,让自己开怀大笑。
要俏。林语堂说过“优雅地老去,也不失为一种美感”,人老了仍要注重外表,不时买几件新衣服精心打扮自己,这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要聊。“空心”老人最害怕的便是寂寞,自己应该多和同龄人交流,避免“孤独”,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的活动和兴趣小组,找到有共同话题的聊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