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口迅速增长、养老需求日趋急迫,一方面向政府提出管理的挑战,另一方面也孕育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可能性。国际上谈到经典的养老模式时,总会想到荷兰等北欧国家,引人欣羡。类似的,如果能把广州打造成一座银发经济蓬勃、养老服务上乘的城市,也许会成为广州新的软坐标。第一是社区化,是指我们供给的服务类别、资源和专业人员,主要围绕社区展开。第二是互联网化。互联网化,不是把现实生活的服务和产品,搬到网上销售。它是指将老年人多样、特殊、零散的养老需求,通过互联网平台、智能设备和应用,进行传递、对接和整合。说到底,它是思维的改革与创新。对广州这座历来走在改革前沿的城市,也许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。
最近一组关于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数据吸引了大家的眼光:广州已经是一座银发城市。一是老龄人口基数大。截至2014年底,广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141万,是广东省境内老年人口超过百万的两座城市之一;二是老龄人口占比高。广州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17.28%,高于全省13.44%的平均水平。在诸如越秀、荔湾、海珠这些老城区,2013年就已经超过20%。三是增长速度加快。自2010年以来,广州老年人占比增占率分别为4.2%、4.3%、5.3%和6.01%。广州不仅gdp和资金吸纳量比不上北上深,还垂垂老矣。
但是,有危就有机。老年人口迅速增长、养老需求日趋急迫,一方面向政府提出管理的挑战,另一方面也孕育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可能性。国际上谈到经典的养老模式时,总会想到荷兰等北欧国家,引人欣羡。类似的,如果能把广州打造成一座银发经济蓬勃、养老服务上乘的城市,也许会成为广州新的软坐标。
根据国际经验和本地实际,除了民营化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之外,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广州的养老服务。第一是社区化,是指我们供给的服务类别、资源和专业人员,主要围绕社区展开。有关数据显示,中国90%的老年人仍然倾向于居家养老。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依托,整合社会化的力量和资源,为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,而不是将照顾老人的责任完全甩给家属。既让老年人无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,也可以享受到便捷专业的服务。以养老机构的建设为例,北京不再建设大型养老院,未来三年内实现在街道全覆盖建设小型的社区养老照料中心,提供日托、护理、入住、上门送餐和照料等功能。社区照料中心的功能从单纯家政服务,扩大为综合性服务,资源着眼也从原来单纯的“家庭-养老院”两点,拓展成“家庭-社区-养老院”网络化结构。从高大全的养老机构,转向小精灵的社区机构,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第二是互联网化。现在很多东西都言必称“互联网+”,但是养老服务的互联网化却发展缓慢。互联网化,不是把现实生活的服务和产品,搬到网上销售。它是指将老年人多样、特殊、零散的养老需求,通过互联网平台、智能设备和应用,进行传递、对接和整合。譬如,我们现在为许多老人在家里安平安钟,但是调研中发现当意外发生时,老年人其实无法“按键”。未来将在地板上植入芯片,一旦老人跌倒在地,数据就会传递到后台。家里的门铃自动发出警报,并且连接家属的手机。甚至,在专业抢救人员上门之前,邻居可能已经破门而入。抚慰和照护老人身心的人性服务,将与虚拟的互联网、智能的设备镶嵌在一起。
从目前来看,民营化、社区化、互联网化思路的发展瓶颈在于资金、设备和专业人员。但是说到底,它是思维的改革与创新。对广州这座历来走在改革前沿的城市,也许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。
作者为社会学学者高筱晓
(《南方日报》2015年8月13日aⅡ02版)